正文摘要:
(资料图)
北京时间2023年4月16日9时3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提供更优质服务。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7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北京时间2023年4月16日9时3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为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提供更优质服务。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次飞行。(总台记者 杨弘杨 曹汉杰 喻鹏 郭龙飞)
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7星相关阅读:
这支科创“国家队”,疫中没有按下“暂停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战疫保“研”记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6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这支科创“国家队”,疫中没有按下“暂停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战疫保“研”记》的报道。
上海持续2个月的疫情,没有阻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人员攀登科学高峰的步伐。疫情下,这支科技创新“国家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全力以赴确保了防疫和科研“双胜利”。
科研生产“没有按下暂停键”
4月6日,上海技物所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试验队员在测试厂房。(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该所今年计划参与国家重大型号发射任务创建所以来之最。疫情下实行封控管理之际,许多科研人员主动请缨,坚守工作岗位,全力以赴推进各类重点型号研制任务,确保了科研生产“没有按下暂停键”。
风云三号07星是我国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中的首颗“降水星”。上海技物所王向华团队负责研制该星的核心载荷——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降水型);“90后”技术负责人江丰团队负责研制该星的另一个载荷——高精度基准比对传递定标器。为了保证研制进度,这两支团队人员把睡袋搬到了实验室,每天和设备“睡”在一起,一心一意攻坚克难。
4月16日凌晨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宽幅光谱成像仪随星升空,并已成功回传数据。该星发射任务准备期间,正值上海疫情防控关键期。上海技物所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试验队详细策划,在保护好队员们健康安全的同时,坚持不降低任何工作标准,确保了型号任务胜利。
疫情期间,由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同攻关的“大气辐射超光谱探测技术”项目,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光谱分辨率达到0.014波数,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这对我国后续开展对流层化学性质、对流层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对流层和平流层相互交换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海技物所还圆满完成“天和号”空间站实验舱Ⅰ生命生态和生物技术科学实验系统研制,试验队员已至文昌开展发射前基地联试等工作。研究所还承担了空间站实验舱Ⅱ高精度时频科学试验系统关键载荷研制,试验队正分别在上海、西安、北京多地开展集成测试和联合测试。
“上天入海”项目顺利执行
5月4日,“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布放入水进行海试。(受访者供图)
今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共承担了6次17颗卫星的发射任务,其中3次7颗卫星任务集中在上半年,4月份有两个型号的卫星计划出场。
面对疫情下的封控管理,卫星创新院第一时间召开紧急电话会议,筹谋对策、周密部署。在3月27日上海发布分区封控管理措施的当天深夜,就有219名科研及管理人员迅速集结完毕,连夜“逆行”返回卫星创新院,坚守岗位继续推进科研任务。
封控管理期间,正值卫星创新院遥感卫星总体所某型号正样研制关键阶段,该型号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30多个重要岗位科研人员坚守一线、日夜奋战,党员骨干主动带着行李驻扎实验室。围绕各型号后续需要解决的产品运输不畅、外协人员来沪困难、供货进度紧张、下厂验收困难、元器件短缺等各种问题,卫星创新院多次召开专题讨论会全力解决。
目前,卫星创新院的创新十五号卫星、新技术试验卫星、量子微纳卫星、轨道大气密度卫星、电磁双星等型号,均已具备出场发射条件,试验队40余名队员已披挂出征,乘坐大巴从上海出发直达酒泉,行驶3000余公里执行发射任务。
探秘深海,离不开先进的科研装备。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冯飞研究员团队承担了“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的研制任务。疫情期间,课题组骨干赵斌2月底以来一直驻守在三亚。经过不懈努力,“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在4月底开始的海试中,首次搭载深海原位实验室进行海试取得圆满成功,目前第二航段海试仍在进行。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后可望为我国深海冷泉热液研究和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增添一个新的“利器”。
国家的“型号任务”重于泰山
5月10日,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从上海运输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受访者供图)
国家的“型号任务”重于泰山。疫情期间,上海微系统所微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技术中心排除万难,持续保障着中科院临近空间科学实验系统(即“鸿鹄专项”)的太阳能电池需求。上海的大本营是后方保障,成都的团队负责研发和制造,应用方基地的成员对接需求。
疫情发生后,团队分成三路保障进展。其中,部分成员赶往成都,利用合作研究单位的研发设备,进行太阳电池的研发和试制。他们克服原材料运输的困难,借助合作研究单位的质量检验体系,保证了样品的质量。
目前,最新一批多达2万余片的超薄太阳电池已经完成主要制作工序,达到了高转换效率、超薄超轻、柔性可弯曲的优良性能,计划将于6月交付。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我国多种重大战略有机材料研制和生产的独家单位,如多种固体推进剂关键材料、含氟特种润滑油、含氟陀螺油、碳纤维上浆剂、耐低温氟橡胶等。
疫情期间,多家用户单位发来紧急求助函。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碳谷绿湾产业园的大力支持下,有机所精心部署,细化复工复产工作方案,课题组长和行政部门积极配合协调,科研人员迅速有序地进入了国家重大战略科研生产任务“前线”,及时完成科研生产和交付,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质子治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4月26日上午,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启动了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180度旋转束治疗室首批受试者的治疗,这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旋转机架投入临床使用。
为保证临床工作不间断,上海光源科学中心质子治疗装置团队在张满洲、陈志、吴小兵等带领下,坚守在上海瑞金医院质子中心进行闭环工作。许多人夜以继日,不仅开机运行以保障患者的治疗,同时还要进行旋转束的优化调试和接收测试工作。在两个月的封闭管理期间,克服诸多困难,取得了攻坚战的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成功发射风云三号07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根据目前客流预测分析和疫情防控情况,铁路部门从5月18日起,在上海地区现有开行12趟列车的基础上,恢复开行上海虹桥站至宁波、阜阳西
中新网太原5月18日电 (记者 范丽芳)5月18日,山西太原7例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治愈出院,其中确诊病例3例(普通型2例、轻型1例)、无症状
今天(5月18日)下午3时,浙江杭州金沙湖公园下沉广场出现管涌,湖水外溢致使金沙湖地铁站形成涝水。相关部门立即组织应急抢修,开展管涌
5月17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7场新闻发布会上,市卫健委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本轮疫情病例平均年龄43 5岁,最大
中新网呼伦贝尔5月18日电 (记者 张林虎)18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获悉,内蒙古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张效